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影评:[Unmistaken Child]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应该打几分

我在netflix上乱晃,看到这个纪录片,粗粗读了一下介绍,知道这是关于转世活佛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具体过程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了。

片子一开头,就是某一位高僧/活佛(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死了之后火葬的场面,很多和尚在诵经,时间是2001年。我当时马上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片子那时候就开始拍了,那是不是说明这个片子是一开始就定下来要拍的呢?那就说明导演肯定知道他会转世了?(开始和后来的所有镜头都是非常一致,也就是说,开头那一段不是什么历史片段,而是导演就在拍)

片子继续发展,其他活着的老和尚开始讨论这位喇嘛会不会转世。原来并不是所有死去的喇嘛都能转世的,只有那些道行很高的超级喇嘛才行,而且要根据火葬之后的蛛丝马迹来进行判断。具体怎么判断,留给你们自己看,呵呵,反正最后的讨论结果就是他会转世,并且决定让一个和死者很亲近的和尚去找。

这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冲突。作为一个心里阴暗的我,就觉得这个片子是事先定下来的,是一种宣传工具而已。然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又出现了达---嘛等等,很明显,这个片子得到了最顶层的支持。这也就愈发肯定了我的宣传工具论。

到后来,就开始了对小孩的考验。比如说让他从67串佛珠里找到高僧生前用的一串。当然,小孩成功的挑到了。但我发现所有的佛珠都是白色的,就一串是黄色的,而那一串就是高僧用过的。这种挑选也太没难度了吧。后面还有其他的遗物让小孩挑,但每次都是后面抱着小孩的大人在把小孩从一个遗物面前抱到另一个遗物面前,然后小孩就抓。我怎么看都觉得很有可能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慢慢的,里面所有的巧合,所有的对白,所有的表演,我都觉得有猫腻。比如说时间就很古怪。这个小孩在2002年就被发现,然后在2005年被正式认定为转世活佛,出现在万人膜拜的场面里。这中间足足隔了3年时间。在那个万人仪式上,胖乎乎的小家伙到也镇定,象模像样的,但心里阴暗的我又觉得在3年里该学的,这小孩也该都学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小孩真的是转世,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要等3年?最后这个片子是2008/9年在各地参加影展的。尽管所有的情节应该理论上在2005年就拍完了。为什么又拖了3/4年的后期制作呢?心里阴暗的我又觉得古怪。

也许我悟性太低,也许我心里太阴暗,也许我就是太喜欢乱琢磨,反正看完这个片子,带给我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书评:[长尾理论]




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的无穷商机到底在哪里?这本书就是从理论上来解答这个问题。

长尾理论是作者通过互联网成功弄潮儿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理论。它很有效的解释了这些先锋企业的成功法则。这个原理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让厂商能够以低成本,有效地服务那些原本无法服务到的长尾需求。(长尾也就是象正态分布曲线这样两边的尾巴。)

这个理论说起来非常容易懂,好像水到渠成,简单至极。但其实互联网从95年开始流行,足足过了10年,在2005-2006年,这个理论才慢慢的诞生和成熟。(这本书是2006年发表的。)这正是互联网的及时雨,为这场根本性的革命带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促进了现在和将来互联网2.03.0的发展。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Amazon最终会替代Wal-Mart(我是这么坚信的),你就不要错过这本书。

书的内容很好,但翻译很一般。很多地方我要仔细猜它的英文单词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利基市场这个词,我一开始不懂,后来猜是NICHE MARKET的意思。反正很多地方翻译的很僵硬,没有流畅的中文口感。不过也许翻译的书都这个味道,大概我平时看的少,还没能习惯。

这本书200页出头,可以很快地读完。有些地方写的稍微有点累赘,但本质上不妨碍读者的阅读欲望。里面用了很多企业案例,现在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了,呵呵,如果1998年看到这本书,然后去买股票的话,估计现在早已经退休在夏威夷海滩边发呆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一看,不过有可能的话,英文原版可能更好读点。




书评:[The Greatest Trade Ever]


John Paulson如何利用2007美国房地产泡沫个人赚到60亿

这一个礼拜,从头到尾一口气的看完了这本书,总共错过了2次回家的地铁,但觉得还是值。


这本书讲述的是John Paulson这个原本默默无分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如何在2007-2008这个房地产金融风暴里个人狂赚60亿美金的故事。他一下此成为历史上在单宗买卖里赚钱最多的人。1992年索罗斯成功预测英镑贬值,从而一下子走上神坛的交易,也不过是赚了10亿美金。Paulson的成功就可见多么强悍。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倒不是因为Paulson的交易策略有多么神奇,因为他的策略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把全部的钱都砸去买房地产债券的报险(其实叫credit default swap, 具体我不解释了,就和保险差不多)。但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详细介绍了包括Paulson在内的很多市场参与人(投资银行的交易员,基金管理人,房地产大亨,半路出家从业金融的医生,拥有房子的业主等等),包括他们的生平,个人小历史,思维方式,人和人的互动等等。这些“人”方面的要素非常吸引人,因为它让这个高高在上的历史事件贴近到了你的身边。里面介绍的参与者逐渐变成了你的朋友,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同样的市场信息,他们都有不同的反应和决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见解,慢慢的,这次金融风暴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打开。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就是打破了运气说。我以前也觉得Paulson是靠运气,我甚至认为所有这些所谓的牛人都是靠运气。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佩服Paulson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不是什么超级复杂的计算能力,或者是什么资深的行业经验,而是掌握大方向的能力,以及不断挑战自己,改进实施策略的能力。对于在金融行业里干了8年的我,这本书还是教了我很多东西。


作者是华尔街时报的专栏作家,所以他的写作风格是面向大众的。这本书语言很通俗易懂,就算你没有很多金融知识背景,应该也可以轻松读完。总共不到300页,对金融感兴趣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影评:[Chan is Missing]


在美华人的群体特征: 矛盾

这是Wayne Wang (王颖)1982年的处女作,通过寻找一个王先生,来展示在美华人的生活观和世界观。


故事本身很简单:背景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三藩市,这位王先生本来要拿着4千块钱,帮一对叔侄去弄一个出租车牌照。结果不知怎么了,连人带钱人间蒸发了。这对叔侄就开始了三藩市的大搜索。在和很多其他中国移民打探王先生下落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似乎王先生还涉及一些奇怪的事情,什么交通违规啊,游行示威啊,某老头的谋杀啊,故事开始变得复杂,仿佛后面有一张大的网。但具体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我就先卖个关子,你自己看吧,片子只有76分钟。


这个片子的主要目的其实倒不是在讲述这个找人的故事,而是在找人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接触和对话,来展现在美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比如叔侄俩人关于社会认同的讨论。


这个片子最后突出展现了在美华人最大的特征: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矛盾性。


具体体现在:


如果是过来的移民:一方面自己身处美国,另一方面又心寄中国;一方面自己是聪明的精英,另一方面又干着很低贱的工作维持生计;一方面能说过的去的英语,另一方面思维方式还是中式的;一方面喜欢美国,一方面又讨厌美国


如果是这里出生的ABC:一方面觉得自己是美国人,另一方面美国人觉得你是中国人;一方面是能说过的去的中文,另一方面却不理解中国过去和历史;一方面渴望被认同,一方面又觉得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同;一方面想奋斗,一方面又觉得没意思,天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中还有涉及什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种种矛盾什么的,反正就是奇怪的一团稀泥,大家都互相缠绕着。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矛盾性在30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是纹风不动的存在。时间仿佛凝固了。海外华人就像一个怪胎一样,代代相传。所以,如果你想了解一下海外华人的世界,这部片子很值得看一看。

影评:[Pusher]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这是一部1996年丹麦/瑞典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贩毒的小混混,如何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从一个意气风发,大吃四方的脚色,转变为一个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的丧家犬的过程。


故事情节稍微有点剧本化,反正就是被朋友出卖,给警察抓了,丢了一大票毒品,然后还不起给他毒品的大老板的债务。他同时又不擅长管理欠他的债务,结果要钱的时候,那些他以为能收回来的钱,都收不回来,根本无法还钱。接下来的就可想而知了,毒品大老板派人搜他,他就准备和他的女朋友飞奔西班牙逃难。但到底他有没有成功的跑掉呢?到底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呢?呵呵,这你就要自己看了。


这个片子的拍摄手法是写实派的。画面颗粒很重,有点纪录片的味道。镜头离人的距离很近,看得时候,总觉得有种莫名的压力。小混混的日子不好过,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至于演出,我觉得里面都演得挺好的,男主角相当出色,影片开始的轻松,到后来的恐慌,都让人很信服。其他配角都很到位,尤其是一开始和他一起闯荡的那个光头但充满刺身的哥们。


他和她女朋友的关系也是相当怪异。她是个很漂亮的,但是在脱衣舞厅里干活的酒女。他又是喜欢,又是看不起,又是迷恋,又是自卑,那种拿不起,又放不下的情绪非常诡异,但在片子里,一切又仿佛很顺理成章。


这个片子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地方,就是开始他和他的哥们平时没事时候的胡说八道。这一点很像 Quentin Quarantino 片子里的味道。生活气息很浓厚,感觉人物就像活在你身边的人。我一直都很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对白。


如果你喜欢黑社会什么的片子,想知道到底走毒的小混混是怎么回事,这个片子不容错过。呵呵,其实这个片子应该也算是教育片,小混混其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要精通库存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应付帐款管理,信用风险分析,突发事件风险预防,沟通技能,以及人事管理等等,一般人就别试了。

豆瓣

大概一个月前在豆瓣上弄了一个账号,开始写一些影评,书评。今天无聊,都搬到博客上来冲冲数。哈哈。

对了,我豆瓣上叫GTR(看,多有想象力),加我好友吧。

Wednesday, December 02, 2009

美国恐怖的节日

昨天晚上LD突然说了一句,觉得美国的节日和中国的比,好像都不热闹,不好玩。拿我们的春节来说吧,我们有什么小年夜,大年夜,初一到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一下就两个多礼拜,闹哄哄的,天天都是锣鼓喧天的。美国圣诞节呢,也就一天的法定假日,好像也就砍个树,点个灯。有的人更是礼拜一就又去上班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好冷清啊。

其实我觉得吧,美国最变态就是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历史上谋杀,屠杀,死人的日子。你说能喜气洋洋的么?来看看美国的主要法定假日吧:
(1)马丁路德金日:别说了,暗杀。
(2)总统日:暗杀林肯的日子。
(3)Memorial Day:纪念南北战争死人的日子。
(4)老兵日:纪念一战死人的日子。
(5)感恩节:这么好听的日子,其实是北美印第安人噩梦的开始,最终死人无数。当然火鸡也是冤情很重的。
(6)圣诞节:耶稣诞生的日子,说到耶稣嘛,马上就想到在十字架上血肉模糊的形象。日后犹太人的悲惨遭遇(Antisemitism)和被种族清洗和这个也不无关系。

所以说,如果美国真有一个2个礼拜的节日,我的妈呀,那要死多少人啊?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节日就和平很多,很多是和大自然节气相关,什么正月啦,清明啦,新年啦。就算有死人,要么是自然死亡(纪念先祖去扫墓) ,要么也就是为崇高理想自杀的(端午节),反正都不是宣扬暴力的。

看来美国人的野蛮,中国人的温柔,还是有道理的。